巍巍岱宗,眾山之巔。
雄踞神州,上接九天。
吞吐日月,呼吸云煙。
陰陽變幻,氣象萬千。
興云化雨,澤被禹甸。
齊青未了,養育黎元。
魯青未了,春滿人間。
星換斗移,河清海晏。
人和政通,上下相安。
風起水涌,處處新顏。
暮春三月,雜花滿山。
十月深秋,層林紅染。
伊甸桃源,誰堪比肩。
登高望岳,壯思綿綿。
國之魂魄,民之肝膽。
屹立東方,億萬斯年。
“岱”是泰山的別名,因居五岳之首,故尊為“岱宗”。這首詩概言泰山的高大神奇,展示了泰山凌空接天的峻峭,力擎藍天的崇高,寫山的高聳兼寫詩人的豪情,人與山相互映襯,形神兼備,同時又象征著人民猶如泰山的偉岸精神,眾志成城,經天緯地,共創美好。同時,詩人直抒胸臆,表達了對泰山由衷的贊美和殷切的希望。
季羨林是中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、歷史學家、東方學家、思想家、翻譯家、佛學家、梵文、巴利文專家、作家。他精通12國語言,不僅對印度古文化、東方文化、佛教文化、中西文化交流史有精深的研究和造詣,對泰山文化亦有獨到的見解,且有著濃重的“泰山情懷”。
1999年季羨林曾題詞:“泰山是中國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,欲弘揚中華文化,必先弘揚泰山文化,這是順理成章的事。”
2000年又題寫了“泰山是中華瑰寶,泰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作為山東人,我為泰山自豪,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為泰山文化自豪”。
季羨林認為,“泰山充分表現了天人合一的精神,人們一登上泰山,就會感覺到天人渾然一體,人天相愛。泰山以‘青’歡迎了人,人以愛還給了‘山’”;“任何山不管它有多高,像泰山那么多值得信念的東西是沒有的”,“自古以來,中國的甚至是世界的偉大文學家,大都對泰山有深刻理解,中國的文學家幾乎都寫過關于泰山的論文,幾千年來就是這個樣子。泰山的地位,在歷史上、政治上、佛教史上和文學藝術史上……任何山是比不上的,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,有名聲、有作為的皇帝,幾乎都到泰山進行封禪或祭祀活動”。
“泰山的雄偉博大和悠久燦爛的文化,足以奠定了它是中華民族象征的崇高地位”。在2001年,泰山被評為中華十大名山之首后,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提出來,中國應該有自己的“國山”一事,季羨林認為,“如評‘國山’非泰山莫屬。”